万古江河 (许倬云 著)

释放双眼,带上耳机,听听看~!

一口气听完中国史,完成中学历史课无法完成的使命——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自信!
黄河九曲,夭矫如龙;长江婀娜,多姿多彩。两条母亲河,一南一北,灌溉了中国大部分的疆域。中国文化也似江河一般,绵延千百年,未曾中断过历史传承。

荐 语

黄河九曲,夭矫如龙;长江婀娜,多姿多彩。两条母亲河,一南一北,灌溉了中国大部分的疆域。中国文化也似江河一般,绵延千百年,未曾中断过历史传承。

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君不见滚滚长江东逝水。我们是谁?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将往哪里去?不作了解、不去深究,无法轻易地得到问题的答案,除非……

本书不拘泥于传统历史观,以世界为舞台,为你讲透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!

作 者 简 介

许倬云

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,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,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、美国匹兹堡大学。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,精通中国上古史、文化史、社会史,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,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,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;不囿于书斋,时时心怀天下,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。

试 读

以下内容为《万古江河》一书精华解读的部分内容,成为樊登读书APP的VIP即可获得全部解读内容。

以下内容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,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。

目 录

一、古代以前

二、文化的黎明

三、中国的中国

四、东亚的中国

五、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

六、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——明

七、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——清

八、百年蹒跚

正 文

万古江河 (许倬云 著)

随着历史的进展,中国文化的内容及其占有的空间都在不断变化着。

每一阶段,“中国”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,经过不断接触与变幻。在这些互动的过程中,中国文化不断壮大,并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。

因此,本书沿袭梁任公(梁启超)观点,将中国文化圈当作不断扩张的过程,由中原的中国,扩大为中国的中国,东亚的中国,亚洲的中国,以至世界的中国,并以此为各章的标题。

一、中国地理与考古

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,北边是沙漠和草原,西边是高山与高原,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。这样独特的地貌特征,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。然而,中国文化史上的地理,并不只是朝一个方向看,而是四面八方各个地区都自成格局的。

1.中国地理的7种地貌特征

万古江河 (许倬云 著)

●以沙漠、草原为主的蒙古地区。草原上的牧人逐水草而居。

●以森林、山地为主的东北地区。那里的居民靠渔猎为生。

●以黄土高原、黄土平原为主的黄河中下游。属农业地带,土地需反复耕种为熟地,因此,这里的居民安土重迁的观念比较强。

●湖泊、河流众多的长江中下游,亦属农业地带,土地肥沃、粮食充沛,居民心态较为活泼。

●自北到南的沿海地区和岛屿。东南沿海地区,自中古以来,城镇密布,人口众多,生活富足,是中国的海道出入口。

●有高山、盆地和纵行谷地的西南地区。由于地形不同,这里的居民之间有着迥异的生活形态。

●遍布高山和高原的西北地区。自从汉代开通西域的丝道,中国经由这个西北的出入口,与中亚、中东及欧洲接触,两千年来从未停止。

2.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

中国人从哪里来?中国考古学家一般认为,中国地区的古代人类,从体质特征言,有其相当一贯的传承谱系,是由当地早期智人演化而来。然而,近年来新兴的“源于非洲说”并不赞同这个观点,他们主张现代人唯一的起源地在非洲。至今,考古学的资料还不足以有力地证实或推翻以上两种理论,因此这个问题存疑。

现在常说的“新石器”与“旧石器”时代,以人类生产食物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。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,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,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。自从人类发展了农业与牧业,生活有了保障之后,人群相当程度定居于一地,也有了余力启发心智活动。

3.传说与族群分合

定居且有余力启发心智活动,致使各地人群的生活方式,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特色,这就是文化。不同文化群之间,因竞争而有冲突,也因接触而有交流。它们经过融合,形成涵盖地区广阔的文化圈。

以神话传说提供的线索为例:

在黄帝传说中,涿鹿与阪泉两次重要战役的战场,都在今日河北的北部,处于农牧交叠的地带。在历史时期,农牧进退,也即在这一线上推移,是则炎、黄两部,均在河北地区。考古学家郭大顺认为,炎、黄的接触与对抗,反映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长期竞争,胜利者黄帝一系移入农业地区,改为种植五谷。

听书精读

为什么是足球?( 德斯蒙德·莫里斯 著)

2019-6-9 23:04:08

听书精读

好奇心 (伊恩·莱斯利 著)

2019-6-9 23:07:26
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